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带着极致的热烈叩响时节的门扉。此时斗柄指向未位,太阳黄经恰好行至 120°,公历 7 月 22 日至 24 日之间,便是它正式登场的时刻。
“暑” 字本就承载着炎热的意涵,而 “大暑” 二字,更是将这份炙热推向了巅峰。
相较于小暑的渐热,大暑如同一位豪放的骄阳使者,以最猛烈的光芒炙烤大地,成为一年中最酷热难耐的时段。
天地间的 “湿热交蒸” 在此刻抵达顶点,空气仿佛被拧成了湿热的棉絮,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黏腻的暖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大暑的注解尤为贴切:“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寥寥数语,便点出了大暑在时序中的位置,以及它远超小暑的炎热特质。
古人以细腻的观察,将大暑分为三候,每一候都藏着盛夏的密码:
“一候腐草为萤”,那些在暑气中枯萎的草木间,萤火虫悄然现身,如同大地点亮的星子,在暗夜中划出温柔的光轨;
“二候土润溽暑”,土壤被湿热浸透,空气中弥漫着蒸腾的水汽,连泥土都散发着潮湿的热气;
“三候大雨时行”,雷雨常常不期而至,倾泻的雨水暂时驱散暑气,却也让天地间的湿热更添几分。
在这 “湿热交蒸” 的巅峰时刻,高温与酷热成为常态,雷暴与台风也时常造访,充沛的雨量滋养着大地。
此时,田野间的农作物正借着这份热烈与丰沛,铆足了劲地生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每一寸拔节都在诉说着盛夏的馈赠。
中国人深谙 “物极必反” 的道理,万物的生长收藏自有定数。
大暑已至炎热的极致,看似盛极的夏日里,伏藏的秋意早已在角落悄然酝酿,蓄势待发。
穿过这最热烈的时光,立秋便在不远处静静等候,准备接过时节的接力棒。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关于大暑的古诗词,看看古人是怎么渡过炎炎夏日的。
图片
1、《大暑》
曾几〔宋代〕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2、《大暑登东城》
许衡〔元代〕
云间畏日不肯下,天际好风殊未来。
安得盆倾三尺雨,暑天一洗绝尘埃。
图片
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代〕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4、《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元稹〔唐代〕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图片
5、《大暑》
黄裳〔宋代〕
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
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
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
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
6、《大暑日偶吟》
南龙翼〔清代〕
归卧穷山一秃翁,旧游踪迹转头空。
黄莺已老玄蝉唳,白雨初收赤日烘。
午馌才依南亩草,朝酣尚引北窗风。
清秋节候何时至,大暑方当六月中。
图片
7、《大暑》
赵元〔金朝〕
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
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
8、《大暑》
梁宪〔明代〕
大暑江天外,维舟绿树阴。
有谁闲肯到,独自一沉吟。
只觉趋炎苦,非关老病侵。
未能探禹穴,即此是瑶岑。
图片
9、《大暑息林下》
彭汝砺〔宋代〕
溪流转东西,日色不可障。
水风鼓炎热,如坐蒸炊上。
幽林隤山谷,弛楫没清旷。
行矣难少留,白云在吾望。
10、《夏夜暴雨》
刘敞〔宋代〕
大暑积炎夏,沈阴昏楚天。
疾雷五河裂,飞电万星悬。
涨泽通南国,孤城斗百川。
似传黄鸟语,欲反濯龙渊。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和兴网配资-今日低价股票排名-股票配资114-深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